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第4页

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第4页
育教学方面:教师的角色过度负荷,如班级容量过大,而学生和学校对教师的上课要求又高,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兴趣以及价值需要等;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内容等挑战着教师已有的观念和知识体系,使得教师必须不断的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等的教育理挑战着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在专业的“权威”上,高学历、高职称挑战着低学历、低职称;在总的职业安全感上,“优胜劣汰”的教师任用制度挑战着教师终身制等;②科研方面:作为现代大学理念与职能之一,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本科生当中的创新创业计划。而作为国家的重点高校,拨付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同时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教师的科研负担与科研压力也越来越大[12],这已经成为大学教师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来源,造成教师心理出现严重问题。具体到我校,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校对教师的科研状况有具体规定(包括论文等约8项),可分为国家课题基金项目和单位个人的项目。而这些科研经费的分配又依据社科、自然科学和职称等状况而有所不同,而完成科研项目的多少又成为职称评定和以后科研经费多少的评定标准的一部分。而像国家项目基金又特别难申请,申请不上只能靠自己找项目,所以压力很大。”,一位理科院的教师坦然说。高校教师就是在这种循环当中紧张的工作与生活着(这点在调查结果当中显示的行政教师压力相对较小可以引证)。
其次,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健全的学术、业绩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
作为全国的重点高校,有很多成功之处,当然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
①面对革新教育理念和进行教育改革的浪潮,在一些制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是必须而且值得鼓励的,诸如课程设置上学生选课制度,即:可任意选择任课教师,这可督促老师不断进取、不断地学习,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教学是一个体验、积累经验与不断自我进取的过程,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教师来说,这就是先给他提供了一个不公平的平台,因为毕竟年老的教师或教授教学经验丰富,阅历颇多,相应课也讲的很好,学生都愿意选;而年轻老师刚来,对一切把握的不是很好,学生选得较少,给老师提供的锻炼机会就更少了,对年轻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自信心的打击。而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又缺少这么一个机制。总的来讲,学生的指标重要但并不唯一”,在访谈中一位文科老师谈到。
②在人事制度改革、考核评优以及职务、职称晋升中政策变化太大、太频繁,这种不稳定导致教师有种“前功尽弃”的感觉,从而产生消极的工作情绪和挫败感。
③缺乏监督机制和一定的对于成果的科学评价。根据目前的报道与实事分析,高校的学术腐败与科研成果的层次质量不高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主要源于其间监督机制和当前教师业绩科学评价标准的匮乏[13]-[14],“教师业绩考核主要以定量考核为主,考核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业绩。教师的待遇、职称晋升则主要和教师定量考核的业绩挂钩,而其他的一般都不管,对于业绩的质量好坏进行评估的也相对较少,这对于教学比较强和认真的教师以及做科研比较踏实的教师就很不公平。”访谈中一位老师很无奈的讲道。
4.1.3 教师对自身健康缺乏科学的认识
首先,从传统思想的角色层面来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这种角色定位决定了教师要承担着多重角色——既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科研成果的创造者;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又是学校领导的管理者;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既要与学校同事、领导打交道又要处理现实当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这些都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自我调控和随时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但这又是一般人都无法达到的。大部分教师对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科学地认识,这往往是导致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外部环境来讲,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度较低,使得教师没有那种外部的环境引导或刺激其去关注自身的健康,个人刻意地关注就显得“不适应,因为自己是教师”;从个体去分析,除去教师个体人格本身带有的人格特点,“面对生活当中的各种变化以及各种职业带有的自身的特殊性,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去承受,要去主动适应它。”,一位中年教师讲,而不去真正的了解与学习相关的知识,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减压方面嘛当然有了,打打球阿什么的!或者就和朋友聊聊天吧,”,心理问题的应对在大学老师中间显得很单一。
其次,从知识与文化层面上讲,我国古代文化当中有许多关于个人修养方面以调节心理状态的知识,但那种知识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大学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显得有点“老化”;而对于国外的对于有系统研究与较完整体系的心理学,又不肯接受与学习,正如调查中一位老师讲到的“我们不搞西方那一套!”(当然期间也存在文化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现象)。于是在这种双重的尴尬中,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4.1.4 不同类型教师心理问题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存在着性别、年龄以及学科的差别:
首先,男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女教师健康水平相对较低,这与尹平、陶芳芳等人对武汉市3所部署综合性大学教师中所处的调查结果存在一致性[15]。男教师的心理问题比女教师更为突出,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环境,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差异,作为高校女教师她们已被视为佼佼者,而作为高校的男教师还得接受生活中其他条件的考验(社会因素方面的压力),在结婚、生子以及住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当中承担着更大的压力,“男主外,女主内”的话语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差异,而兰大的住房难题无疑给男老师给了更大的压力;二是就像人们对于杰出女性“女强人”的称呼一样,人们一般认为男性更应该去发展一种高成就和竞争的倾向,成功与地位变成男性角色的基础,在成就上的激烈竞争时的男性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和以前的研究结果存在着一致性,也与人们的常识观念相吻合。
其次,中青年(30-40岁)和中年(40-50岁)教师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中年教师,这个结果与甘静等人对内蒙古高校中年教师所作的调查研究结果存在着一致性[16]。在后来的进一步的个人访谈当中我们了解到:“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在工作上处于“中游”阶段,努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不进则退;在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担负着养育老人、子女教育的沉重经济负担”,一位中年教师感叹万千的对我这个“不能理解这种苦涩”的人讲道;与此同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还认为这与中年教师这个特点年龄里他们的应对方式有关,他们的敌对与恐怖引资并不是很明显,而强迫、抑郁以及人际敏感则相对比较突出,而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外界刺激对心理的不良影响,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增加心理压力,给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这一点也可以从访谈中老师的态度、语言以及肢体动作中感受得到。
第三,文科教师相对于理科教师心理问题更为突出。通过访谈等多种形式,我们认为作为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文科教师压力更大的原因有三。一是激烈的竞争环境。在理科很强的情况下,要显示出文科的优势与特点,要拿到更多的科研经费等(目前在经费的分配上理科占大头、文科则相对较少),文科教师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二是兰大历史的原因。在过去,我校的新闻、外语等文科专业很强,如何把今天的文科教育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