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20XX年秋天,全椒县有幸被列入全省33个课改试验县,率先成为滁州市课改前沿。回眸八年的经历,我们为课改带来的全新理念而欣慰,为课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欣喜,也为课改面临的困惑而忧心。感谢课改,这八年是我县小学教师专业得到前所未有发展的八年,是学校特色呈现最迅猛的八年,是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性明显改变、学习能力普遍提高的八年,是加速推进我县基础教育新跨越的八年。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改八年的主要工作
1、政府重视,氛围浓厚。
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课改工作,不仅写入2002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而且于同年9月召开了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动员大会,成立了分管县长任组长,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等主要领导和各股室股长主任组成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规划、协调和推进。并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形成各级领导重视、社会各界关注、广大家长积极拥护、实验教师热情探索的良好课改氛围。
2、明确目标,健全制度。
按照课程改革实验县的六大目标和六项任务,根据我县小学教育的实际和优势,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和教师专业成长为本的理念,明确把“均衡发展、和谐推进”作为我县的课改目标,提出了“创新理念、注重课堂、强化校本、改革评价、激活机制、提升成果”的工作思路,在《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先后制订了涉及教师培训、课堂评估、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特色创建、学业考试、综合素质测评、招生改革、教师考核、督导评估与仪器装备补助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保障了课改有效推进。
3、分层培训,注重实效。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实行持证上岗。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为主题,每学期召开人事、师训、教研等部门参与的师训工作联席会议,积极构建培训、教研、科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八年来,我县组织了大规模、高档次的县级培训共计10余次,从聘请专家指导逐步过渡到以本县教师为主角,既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又让课改的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实验教师参加县级学科培训每学期达到3次,县教育局教研室先后组织1000余人参加省市级培训。
4、校本为先,注重引领。
八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城乡活动为纽带,以县级教研为示范,从实验起始就确立一批课改实验样本学校和学科实验校,如实验小学、前进小学、章辉小学等。并充分发挥样他们的骨干作用,同时关注和扶植相对薄弱学校的发展,建立校际结对关系、教育局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在强化校本管理的基础上,调动县内优质资源,实行名师送教指导,教坛新星送课交流,乡村教师进城锻炼。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势的互补。
在总结和继承良好教研风气的基础上,我县教育局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教师每课有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编制一份试卷,制作展示一次课件);开展“两项评比”。(即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论文和案例评比活动,县级每学年组织一次论文、案例和课件评比活动);强化“集体备课、教后反思”教研;设立“校长论坛”。与此同时,教研员做到“三个一”(每次教研活动后有一篇教研报告,每学年至少为基层做一次课改专题讲座,推出一批好课、好经验、好成果及优秀教师)。与此同时,县教研室还组织了县级教学能手和省市级课改优秀教师的评比。八年来,教师理念更新,自我反思的习惯初步形成,同伴互助的风气不断强化。
5、奖励典型,促进课改。
2002年以来,我县先后组织了五次县级课改实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了在小学课改工作中贡献突出的18名一线教师;推荐了实验小学、前进小学、逸夫小学、古城小学、富安小学、新兴小学、章辉小学、程家市小学联合研究课题《大班额情况下如何实施课改》等课题。八年间,指导教师参加省市级教坛新星评比,共有37位教师获得省市一等奖,16人获得市教坛新星和学科带头人称号。我们还组织了县级骨干教师与教学能手评比,有效地引导了课改的走向,激发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这期间,反映全椒课改阶段成果的《课程改革简报》,深受好评。全椒教育网、全椒城市网、《全椒教研通讯》已成为宣传和展示全椒课改的窗口。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县教育局积极推进特色办学。坚持学校课程和特色办学相结合,坚持培养特长教师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相结合,开展了省市县级特色项目学校评比,精心组织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滁州市小学生文化艺术展演,成功地举办了小学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通过加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主体性和实效性,加强校本教研和备课组建设,加强教师学习、反思、研究意识,加强课堂预设与调控,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加强学法指导和学段衔接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成果显著。
6、科学评价,正确导向。
评价改革是牵动课改最敏感的神经,科学的评价能够确保课改的正确方向。围绕课改,我们从教师教学常规改革起步,县教研室改进了备课机制,把原有的备课本重新进行设计;改进了传统的听课簿,把听课、评课、专题研讨结合一起;课堂教学评估标准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改革小学学生素质报告单,形成了多维度,重过程分等级的评价机制,尝试进行学生成长记录册、成长档案袋的应用;启动了教师发展性评价,明确了教师自身近中期的奋斗目标与计划;作为社会聚焦和关注的小学毕业会考,小学学制变化,我们多次论证,实现了最优选择,不仅坚持了课改的方向,确保了小学升初中的平稳过渡,并在全市保持了教学质量的优势。
7、增加投入,保障课改。
课改是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县教育局各部门以课改为中心工作,在人员调配、经费投入、设备添置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特别是对农村小学进行了适度的倾斜,保障了课改顺利有序地推进。在课程开发方面,加大特色项目学校的建设,对取得初步经验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进行筛选,并重点扶持;在课程资源的配置方面,加大多媒体进教室和仪器设备的投入,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我县边远小学的硬件建设和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培训。
与此同时,各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家长谈课改等活动,密切家校联系,让更多的家长了解课改,理解课改,支持课改。
8、重视辐射,扩大影响。
作为课程改革实验县,我们始终明确为省市课程改革实验提供经验和借鉴的重任,一边扎实工作,一边总结经验,接受市内外众多的参观和学习者,协办了多门学科新课程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为全市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提供了借鉴。先后接待了南谯、来安、明光等市县区的实地考察调研,分别送课到明光市、乌衣镇等小学,并到江苏省星甸参加两省三地的课改交流活动。现场观摩课获得了一致好评。
二、课改八年取得的成果
2002年以来,我们始终把教师专业成长放在首位,把课堂教学优化作为重点,把评价改革作为突破口。教育理念从理论认识向行为实践跨越;教学模式从传统单一向灵活多样跨越;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跨越;师生关系从师道尊严向民主平等跨越;教学研究从“旁观”向“角色”跨越;教育评价从终端评判式向全面发展性跨越。
1、依托课改实验,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加快。
八年来,全县加大了城乡学校对口结对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了骨干教师送教、农村教师支教交流的制度,加强了中心小学对村小的月查和指导。同时连续实施了农村青年教师进城锻炼工程。由教育局组织薄弱小学教师分批赴南京、合肥、徐州、淮北、黄山等地观摩学习。经过八年的努力,全县城乡办学条件更加接近,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趋于均衡。
2、通过课改洗礼,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提高。
我县各小学已突破了传统教研的模式,不断寻求和生成实际中的问题,促进了常规教研向问题教研和专题教研转化,并有效整合教研、师训和科研的一体化,使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专业引领成为各校较为普遍的行为,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自我反思为主的行动研究由陌生变为习惯。近年来,实验小学、中心回民小学、卜集小学、逸夫小学、章辉小学课改课题已通过省市专家组验收结题。涌现了“同课异构”教研、“会诊式”教研、“自主菜单式”教研新形式,呈现出教研工作常规化、网络化的良好态势。在科研活动中,倡导搞微型科研和小课题研究,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
3、人本理念深入人心,德育工作成效明显。
八年来,我们牢牢把握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把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努力办好每一所小学,致力推进教书育人的氛围,有效构筑德育体系,积极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品质,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肃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总量,严禁小学以“奥数”测试等办法招收学生,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坚持均衡编班,坚持按课标施教。全力完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项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阵地工程”;青少年健康上网的“绿网工程”;扶贫维权的“帮扶工程”)和“四件实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加强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等队伍建设;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办好“家长学校”)。进一步营造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良好氛围,通过课改平台,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深化,机制更加灵活,特色更为鲜明。
三、课改八年的经验体会
1、课改是政府行为,必须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
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艰苦的复杂工作,仅靠教育系统内部的作为,很难达到全方位的推进目标。为此,我县从课改实验县的申报、启动,乃至课改大的政策出台,都报请县政府、人大、政协相关领导的审批,并列入人大、政协的议题。同时,学校在制定方案及组织实施过程中,能经常邀请家长代表参与,组织家长观摩课改和征求意见。所有这些努力,保证了课改所需的经费、人员和政策上的支持,坚定了我们推进课改的决心和信心。
2、课改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成果来取信于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先进的课改理念毕竟与现实存有较大的距离,现成的成熟的操作经验似乎不多见,也不一定可以套用。尤其是在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关切和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对课程教材的变化、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学业水平性质的检测、对学生学习方式要求的改变,家长有疑心、教师不放心。为此,唯有质量和成果才最有说服力。八年课改,学生学习的兴趣普遍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对知识理解与运用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主动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明显变化健康成长,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自然打消了许多疑虑,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十分满意。
3、课改必须找准定位,循序渐进,充分形成自身的个性和特色。
课改需要我们先找准定位、抓好关键,我们遵循的就是从实际出发,首先是走稳,然后是走好,以赢得主动。八年来,我们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把教师专业成长放在首位,把课堂教学作为重点,在评价改革上要求规定动作落实到位,自选动作鼓励创新。如今,课堂教学已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简洁生动、扎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已广泛推行,学校特色不断凸现,较好地完成了课改的预期目标,并保证了课改的顺利推进。
4、课改必须理念先行,强化校本,注重整合。
教师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没有理念先行,只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接受新理念除了多级培训、观摩,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学校,把校本教研与校本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突出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自我反思为主的行动研究,使校本教研从常规教研向问题教研和专题教研转化。在教科研活动中,倡导进行基于教学的“小课题研究”,搞微型科研,教师从写“假大空”东拼西凑的“职称论文”到写自己喜欢的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后反思,形成了及时积累勤于总结的好习惯。
5、课改的推进必须点面结合,通过典型引领发展。
我县城乡小学条件不尽相同、师资不够平衡,学生家庭情况也有差异,客观上制约着课改的均衡推进。而对很大部分教师而言,他们需要的是感性的看得见、摸得着、可效仿的东西。基于此,我们第一立足于统领全县,在制度和政策的实施层面上加强全面推进,保证所有教师参与培训的效度;第二积极发挥骨干的作用,通过学科中心组、样本校进行示范引路,共同研讨应对存在的困惑;第三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大送教、支教的力度,增配必要的课程资源,加强调研指导次数,不遗留课改的盲点;第四重视发挥实验小学和中心小学的指导功能,加强县内交流,这样近距离、可操作,增强了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的信心,提高了他们适应和驾驭课改课堂的能力。
6、课改工作期待新政策的保障,唯此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随着小学收费政策的改变,校本教材开发缺乏专项资金,导致一些学校教材编好了,因为经费没有着落而长期不能印发。乡土教材成了纸上谈兵,老师上课也只能画饼充饥。课改工作要与教师的绩效工资紧密结合,这有利于激发教师课改工作的积极性。期待上级制订出台实事求是的相关文件,以保证课改持续推进,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课改是一项长期的探索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完善成功,也不能过份强调现实困难而无所作为。它需要责任意识敬业精神,需要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需要智慧理性,在前进中寻求超越,在变革中提炼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