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发展策划书

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发展策划书
 一、 学校现状分析

  (一) 学校优势分析

  建平实验学校创建于1999年7月,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立学校,学校目前有95个教学班(中学56个班级,小学39个班级);学生4000多人;教职员工264人,任课教师人(其中中学161人,小学人);学校在几年里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一方面由于建校伊始就确立了“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成为浦东新区、上海市一流的窗口学校”的较高的办学目标。为此目标,学校五年来在软、硬件方面作了大量的积累,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荣誉,学校被确立为上海市课改研究基地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学校、双语实验学校,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学校;被评为科技特色学校、法制示范学校、心理实验学校、破格晋升行为规范三星级学校;中考综合排名连续三年在浦东新区位居榜首。社会的美誉度不断提高。在学校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学校有一支敬业负责教师队伍,文明好学的学生,团结进取的管理团队,完备、领先的硬件设施,办学环境不断完善,得到了政府、社会、家长的多方支持,为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 学校弱势分析

  1、 部分干部和教师仍然存在着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

  在影响学校内涵发展的因素中比较突出的是部分干部和教师仍然存在着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活动中,只重知识传授,轻视人格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上也存在着“打压”学生积极性的事实。学校的发展需要更先进的理论指导、更先进的管理文化及更优秀的教师群体。

  2、 教师结构不够合理

  青年教师的比例偏高,近三年毕业的大学生有105人,占全校教师的比例为39%。

  中学高级教师有14人,占中学教师的比例为8.7%;中学一级教师有86人,占中学教师的比例为53%;小学教师80人,小学高级教师37人,占小学教师的比例为46%,中级教师39人占小学教师的比例为49%。

  现仅有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占全校教师的比例不到0.5% ;区级骨干教师10人,占全校教师的比例不到4%;骨干教师的培养急待加强。

  3、 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学校的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急需解决有章可循的问题,部分部门领导的管理理念上还不时存在着抑制教师更自主发展的现象,教研组建设中对事务性工作的安排往往考虑得比较多,但对阶段性工作中先进理论的学习、渗透,教学的反思尚缺乏系统的计划;对每个教师如何参与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如何发展自我关注不够;对教研组建设与学校长期发展的关系的理解与落实也尚显不足。今后如何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建立新的组织体制、育人模式、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是我们探索和试验的重点。

  4、 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强。

  通过调查了解,虽然绝大部分教师的责任心都特别强,但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只重“育分”,不重“育人”,满足于当一个熟练的教书匠。加之超负荷的工作,导致一些教师疲于应付,而疏于学习,即便有一些学习的机会,他们也只是更喜欢接受那些模式化的、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5、 学生的发展不够主动。

  虽然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知识。缺少对知识内在逻辑的建构过程,缺少与生活世界的沟通,缺少生命力的张扬。有很多同学甚至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当成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6、教学资源功能开发不够。

  学校在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陆续实现了每个教室都具备多媒体设备、与互联网的连接、闭路电视;最近又实现了三个室内运动场馆的全面开放;两个学生艺术中心;一个可以同时容纳600人阅览、及马上将要建成的可供120人进行电子阅览的阅览室等。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为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与精神生活提供了一些条件。但这些场馆的功能开发不够,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三) 学校潜势分析

  目前,学校走过了创业、规范和凝聚阶段,正逐步走向内涵发展的阶段。在外因与内因方面都潜在着一定的优势。内因方面,在以“成就未来”作为特色的目标下,我们已经具备向更高层次前进的一些条件:以学生健康、主动发展为本的观念正在被建平实验学校所接受,它是在统一了学校、师生和社会利益和责任后最理想的办学思想的构架。是建平实验在其核心能力最大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的确切表述。意志顽强、业务踏实、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稳定团结的这支教师队伍是我们信心的保障;讲究规范、基础扎实、富有活力、意识开放的班级学生集体是我们的基础;设备精良、功能齐全的硬件设施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生命价值的条件。建平实验学校正在努力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

  从以上的优势和弱势的分析可以看出,建平实验的工作是扎实的,但是创新不够;建平实验人对发展是有需要的,但实践不够;对教学改革的探索是努力的,但缺乏更先进的理论指导;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就是我们的潜势所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经过总结与反思,在充分分析了上海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和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对学校所提出的要求与挑战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进行“新基础教育”实验,全方位、深层次开发学校的教育功能,切实做到“以学生健康、主动发展为本”,建设研究性团队,建设优秀学校文化,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 实验目标

  总目标:

  充分利用好“新基础教育”十年的研究成果,结合建平实验几年来取得一系列的经验教训,把握国内外教育走向,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加速推进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全方位、深层次开发学校的教育功能,建设优秀学校文化,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全员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发展建设,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建设一个骨干教师梯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生的学习面貌,让学生能够学得主动活泼,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形成优秀的管理文化。争取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破格”成为“新基础教育”品牌的窗口学校,实现建平实验学校、教师、学生“成就未来”的生命价值,成为呈现“生命·实践”鲜活状态的新型学校。

  具体目标:

  努力寻找学校现有的亮点,通过新基础教育的实验,让学校的亮点多起来,大起来,构筑五个亮点工程。

  1、“优势学科”工程。率先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建设成为学校的品牌学科。辐射到教师整体素质较好的综合理科组,把综合理科组建设为市里有影响的学科组。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对周边学校形成辐射。

  2、“名师、骨干教师”工程。在基础较好的语文等学科中培养出在全市范围内具有很高声誉的教师,力争培养出特级教师和全国骨干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出一个国家、市、区、校级骨干教师梯队。

  3、“艺体特长”工程。稳步发展丛学娣篮球俱乐部在学校的工作,培养上海市一流的初中女子篮球队,并带动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继续办好高水准学生打击乐团、管乐团,争创浦东新区一流艺术特色学校。

  4、“实践创新”工程。建立生物创新实验室、极地科学工作室、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模型制作试验室等一系列适合各种层次学生应用知识、多元发展的工作室。

  5、“文化建设”工程。把“成就未来”作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追求。形成建平实验的共同价值观,特有的精神、特有的文化。

  三、组织形式

  学校校长作为“新基础教育”实施研究、实践、探索的第一负责人,领导部门与集体共同参与,明确分工,建立以教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教师这样的网络结构,按照实验班级——实验年级——所有班级与年级的顺序,重心下移到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基本单位的的方式分阶段推进,保证教师投入的质量、数量与有效性。

  四、 实验内容

  惟有主动发展,才能成就未来。“以学生健康、主动发展为本”的理念正在为建平实验学校所接受。建平实验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应有“成事”“成人”“成就未来”的追求,站在新基础教育的平台上,以建设建平实验优秀的学校文化为核心,在学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开展新基础实验,实现既定目标。

  1、研究学生发展。

  参照美国课程改革教育家梅显尔·哈明的观点描绘建平实验学校学生的形象:努力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和奋发好学的“尊严”,诱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活力”;造就学生自负其责、自作选择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的“集体感”;开启学生洞察周遭事物的聪颖“意识”。

  2、研究教师发展。

  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凝聚力量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通过新基础教育实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教师自信、自强的品质,加强教师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倡导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存心境,改善教师的生命质量,为建平实验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使整个队伍在道德、人格、观念、能力等各方面领先于时代。

  3、研究“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从改变课堂教学评价导向入手,促进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真正做到教学为学生而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散发人文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提高学生班级生活质量,建设健康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认同班级群体大人格的同时,充分张扬个性,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4、研究研究性团队的建设。

  坚持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用“新基础教育”理念提升培训的层次与实效。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优秀的领导集体,而不只是行政命令的执行者。校长具有理论引领的作用和较高的知名度。各教研组、年级组能够成为最基层的最有活力的研究组织,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形成以名师、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优质师资队伍,形成品牌学科,培养品牌教师。建设各种类型的主题“沙龙”。建设以优秀班主任为代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5、研究校本课程开发。

  建平实验的课程设置是根据上海市课改基地课程计划统一安排,形成了“常规+实验”、“国有+校本”“基础+拓展+探究”的多元立体课程体系,目前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准备进一步开发研究人文类、艺体类、实践类、德育类课程。

  6、研究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硬件方面的建设和环境布置要服务于学校 “以学生健康、主动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建成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各种运动场地;建成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多功能阅览室,融阅览、电子阅览、探究活动、小组活动、科技制作等功能为一体;建成艺术活动中心、外语教学中心、建立创新实验室。充分发挥这些场馆的育人价值,加强硬件设施的软件功能开发。软件方面侧重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师生共同成长,生命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7、研究优秀管理文化的建设。

  建校之初所强调的权威管理风格已经使建平实验建立起了理性化的管理基础,整个学生的管理和教学活动都在一个完整而细致的管理框架中有序地进行。近几年,由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建平实验提出了由信任替代权威,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人本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风格的改变。“信任替代权威,科学与人文结合”这样的风格是由建平实验所从事的行业和我们人性化的职责所决定的。

  五、 实施阶段、具体任务

  (一)2004.9.——2005.1.项目启动阶段。

  具体任务:

  a) 邀请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到学校来听课、评课,诊断学校现状。

  b) 开展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让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健康主动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的灵感”等一些新的理念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并提倡教师从“还”字做起,努力构建互动生成式的课堂,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c) 在专家指导下,组织首期研究实践人员进行讨论设计、群策群力,研究制订实验学校发展策划书。

  d) 中小学起始年级的四个实验班着手,从班级建设和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e) 教研组建设中,语、数、英三个教研组开始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以实验班的教学活动为切入口,带动全组全员的参与,逐步制订出学科建设方案。

  (二)2005.2——2006.8. 课题推进阶段

  1、实现理论的全面渗透,教师的全员参与。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训等各种教育行为中,进一步渗透“新基础教育”的理论,深入贯彻“新基础教育”的思维,全面倡导“新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全体教师能自然地选择“新基础教育”的工作方式,并使之常态化。

  2、展开各类课题研究。

  (1)在“ 领导班子建设与学校管理”研究领域选择如下课题进行研究

  1)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形成研究。

  2)学校教育资源的集聚与辐射研究。

  (2)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个体发展”研究领域选择如下课题进行研究。

  1)不同岗位、类型教师发展目标研究,名师、骨干教师与优秀班主任培养计划、策略、组织方式、方法与途径研究。

  2)教师发展研究,提高教师自我更新的意识与能力的个案(群体)研究。

  (3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领域选择如下课题进行研究。

  1)不同学科教学案例研究,全程式系列案例研究和课件开发,促进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全程的能力,提高教学基础性质量。

  2)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形式、多向互动、师生交互作用、动态生成的机制与有效性研究。

  (4)在“学生发展与班级建设、学校中教学外的学生活动”研究领域选择如下课题进行研究。

  1)学生组成状态的基本情况研究(含学校、年级、班级)。

  2)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资源与开发状态、有效性研究。

  3、迎接“新基础教育”专家组的中期评估。

  基本完成预订计划,完成自评,形成成果。争取达到中期评估的要求,通过专家组的验收。

  (三)2006.9.——2009.1. 反思小结阶段

  1、修改完成实验学校发展方案。

  2、 在专家指导下再做全面策划。

  (四)2009.2.——2009.6. 结题验收阶段

  接受评估,争取破格成为“新基础教育”品牌实验学校。

  六、保障措施

  影响新基础教育的成败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变人”。围绕人的转变,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

  1、营造学习氛围,唤醒成长意识。

  建立、健全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制度。

  一是向书本学。学校为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骨干教师、实验班的教师每人配备一套新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丛书。定期向全体教师印发新基础教育相关资料。

  二是向专家学。学校成立导师团,实行名师带教、跟踪听课制度,缩短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期。

  三是向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学习。新基础教育十年教育的成果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我们要积极参加基地学校的每一次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四是同事之间相互学习。教研组、备课组每星期在教研活动中专门留出时间讨论学习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交流学习、实践的体会。

  2、坚持校本培训,加快成长速度

  考虑到教师们的学习时间以及新教师的引进,每年暑期的8月中旬我校为每位老师精心设计、安排了为期一周题为“弘扬建平特色,创建一流队伍”的集中培训。截至本学期,培训已开办四期。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加,我们的培训设计也愈来愈成熟,内容愈来愈丰富,形式愈来愈多样。暑期培训现已成为我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中的亮点。

  3、实行文件夹管理,关注成长过程

  科学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人才观、学生观。通过考核评价形成教师团队精神,促进教学合作。

  实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现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把准脉搏,对症下药。针对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制定了各类专题研讨会制度,开展问题“会诊”型的教研活动。针对问题的性质我们分教研和政教两条线进行。

  为切实保证教学质量,使教学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我们对每一次考试都要作精心的质量分析。备课组、年级组、班级、教师均建立质量分析文件夹。通过分析交流,老师们发现问题,明确方向。

  4、搭建研究平台,交流成长感受

  一是研讨课研究平台。为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切实转变,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也为了给教师们搭建一个展示个人素质、能力、风采的平台,除了积极配合市、区教科研室作好公开课展示工作以外,我校还实行研讨课制度。研讨课分三类:复习公开课、面向家长教学开放日活动、建平实验杯课堂教学大奖赛。

  二是案例展示研究平台。为了让教师们学会总结与反思,有意识地用理论研究的方法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把平凡而普通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目的,我校特制定了教师案例展示制度。

  三是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平台。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上,我们的思路是硬件绝对过硬,软件坚决不软。在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培养教师主动自觉的意识。

  四是在校刊、校报、校园网上开辟专栏,学习、交流、讨论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该策划书是在“总策划书”的框架之下,结合我校刚刚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有些内容尚显粗疏,一些想法也不够成熟,我们将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新基础教育”十年的研究成果,积极主动地向基地学校学习,根据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正、完善实验计划,细化实施方案和步骤,在具体课题的研究中,凸显校本特色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